【CEO专访】财富专访——帆茂董事长黄立伟:万变市场,不离商业大势
2016-03-14
2008年,金融危机,市场风雨满楼,前路晦暗。黄立伟与两位合伙人跃入财富管理行业的创业大潮。他们看准了行业趋势,并在数年后应验——彼时,尚还是新名词的“财富管理”,如今遍地开花。这一新兴行业,从一道溪流,变身一条湍急大河。
帆茂业务今年已步入第八个年头,当年的创业者黄立伟已年近四十,目击变化万千,胸有丘壑,毫无惶恐。
金融危机中,窥见创业机会
黄立伟不喜争闹。平日无事,清茶一盏,浅斟慢酌。然而,身在商界,闲暇时光简直是一件奢侈品。在黄立伟眼里,商界从来如此,理智凌驾判断,人的个性并无容身之处。尤其在尚未打下江山的时候,“商业界从来不是激扬个性的地方。这里还想施展抱负,必须放下自己,迎合市场。”他说。
也可以这么说,在商业界,自信不随才华而生,而仰仗于对商业趋势的观察与把握。当一个人立志在商业界征战,“自我”与“趋势”发生冲突,他只有一个选择:改变自己,适应趋势。
“我看好财富管理行业,正因为趋势如此。”黄立伟坐在会客室的沙发上,吐字不急不慢。今年,他创业进入第八个年头。时间切换至2007年——黄立伟30岁,在花旗银行从事财富管理。如果当年没能下定决心创业,恐怕如今还窝在银行,重复高级职员的生活。
他自信“趋势”能为他带来财富。如何判断趋势?黄立伟讲了一条简单的道理:因为人的需求基本如此。有形资产足够多,刚需被满足,就会考虑其他类别的投资,以免财富缩水。
第一步的判断没有错,在他创业之后七八年里,民营财富管理行业呈100倍增长。公司雨后春笋一般。春雨沐地,万物复苏。一切在他的判断之中:到了这个年代,钱堆在了银行账上,人们不再捏着钞票,焦虑买房。再加之,全球QE宽松,利率下行,人对财富增值、保值的需求迫切。财富管理瞬即成了时代的刚需。
“无论是家族客户、高净值客户、银行VIP、银行普通客户,还是初出茅庐的小白领,任何人都有财富管理需求。趋势不可阻挡。”黄立伟慢条斯理地说道。
2008年,金融危机,西方黑云压城,帆茂在惊涛骇浪中起步。“市场总会经历一个底部过程。在金融危机的时候,逆势而上,容易成功。因为看上去风雨满楼,实际整体市场风险小。
黄立伟回忆,他对合伙人说,大伙儿需要做一个选择。“30岁创业,还是40岁创业?” 他们决定,着手就干时,黄立伟又说,“不求一气做到完美。迈出一步,就走稳一步。”
竞争时代,寻求精准定位
历史车轮向前,财富管理行业已成现代社会肌理的组成部分。财富管理公司不断地开张、上市,昔日陋巷小街,摇身变成金融街。市场蓬勃发展。帆茂财富也进入了第八个年头。
这是最热闹的时代,也是最残酷的时代。在竞争市场中,天生存在悖论:如果一家企业提供热点产品,与竞争者差异不大,那这家企业发展之路狭隘;但如果它反其道为之,特立独行,无视趋势。那么,他所提供的服务即使“高端”,在市场上产生的价值微薄。
“对我们来说,最紧迫的事情就是市场定位。”黄立伟笑言,重复与跟风,向来是国人弊病。一窝蜂买服装、从众炒房产。如今财富管理火热,门店瞬间铺满大街。“我们无法改变市场,但可以做一个定位:究竟为投资者创造什么价值?”
不过,黄立伟并不觉得跟风是错。创业最初的一两年,帆茂也同样为生存搏杀。他们做市场最热门的生意,赶最时髦的热闹。所幸的是,选准了时点和机会。“当时做投资,无论什么投资,日后收益颇丰。风险很大,价值很大。但随着市场的成长,市场的投机性也表现出来。”
帆茂并不准备做一辈子的跟风者。黄立伟与他的合伙人这样观察市场趋势:2005-2006年,公募基金爆发, 2008年,信托产品出现,投资者的周期被慢慢拉长。
经过最初的生存期,黄立伟将公司的服务定位于:对中长期资金的规划。遇顺风当然好,即使逆风,也不慌忙,观风而行,沉着掌舵,一样为客户提供稳健的投资建议——这也是公司名“帆茂”的由来。
“就像打篮球,三分球也能进,篮下也能进。篮下概率最高,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对应到财富管理市场,短期财富管理产品多,竞争者众多,差异不大,胜算概率很低;远投就像风险投资,几乎很少会成功。而最大的胜算概率,在离篮筐2-3米的地方。”
“只要做这个行业,就得弄清:我练习几米球,究竟几米宽?找到这样一个点,我们认为概率最高的地方,一个成功点,反复练习。”
帆茂为投资者提供5年-10年投资计划,帮助客户这段周期内,进行投资规划:“假如信托产品概率最高,我们为投资者择选信托;当FOF市场发展,我们也会与最好的FOF合作。对产品的品类没有排斥。”
不觊觎短期利益,看未来活在何处
人们总说世道无常,但世界的规律并非玄虚事。人们共同的心之所向,不过幸福安康,无病无灾。而如今,几大问题横亘于人们的幸福之路,未得到解决:比如健康、环境、资源枯竭、医患矛盾等。趋势便由此而生。
这些棘手问题的解决,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基础学科研究、专业设备研发、战略规划,再进入市场布局,最终社会应用,形成产业链。直到最后环节,投资人才会得到市场的丰厚馈赠。在这一漫长的产业链路程中,参与基础研发的投资人,好比三分球投篮者,风险大,回报高;等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初具雏形,快速跃入的投资者,好比篮下投篮人。而帆茂定位于中长期投资,在投资的赛场上专注“中距离投篮”。
“中长期投资,也是跟随市场的趋势而行。举个例子,一年做一次决策,10年做10次决策。一次投10个产品,也就是100次决策。草率决策,大约造成70%的失败。”黄立伟举了股神巴菲特的例子:巴菲特在一次商学院的演讲中,讲到“打孔理论”:一张只有20个打孔位的卡片,代表着人一生中可做投资决策的次数,这20次高质量决定,最终增加你的财富总值。一旦打完了卡上所有的孔,就不能再做任何投资,不然最终影响收益。因此,每一次决定,都是长期决定。“我不想以巴菲特来类比中国投资者。但从趋势来看,做决定的周期越长,投资质量越高。”
市场中,许多人仍觊觎短期利益。帆茂是否能说服客户,进行中长期投资?“我们不能阻止他,但我们可以给他建议。客人可能有短期资本,也有长期资本。在这个市场上,有许多人满足客户的短期需求,但我们是客户长期财富的规划者。我们只与他讨论5年-10年的事情。”
帆茂的业务,聚焦在“5-10年”的区间内。黄立伟介绍,帆茂在选择员工的时候,并不求他的客户资源,也不很在意相关工作经验。而着重对人、对投资理念的考察,从而挑选出“中距离投篮选手”。这些选手形成中长期投资的思维习惯,而“同道中人”的相聚,使团队形成专业化思考的共振。这些高质量的决策,在市场中寻找具有共鸣的投资人:投资的期限大约5-10年。如果客户认定自己需要5-10年的资产管理,帆茂的团队即回馈客户高品质决策。这支精兵团队,观时查势,并“授人以渔”——把方法教给投资人,让他享受投资成功,也让他承担分内的风险。
帆茂所为,便是“唤醒”他的真实需求,使之适应市场,作出高品质决定。帆茂也同社会一同成长:我们社会远不完美,充满困苦,也充满无法兑现的创意。在现代社会中,金融从业者的使命正在于此——以资本注入,推动社会变革,馈人以福乐。黄立伟概括之“大道行思,取而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