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茂研究部:2015年末的国际货币体系调整及影响

2015-12-21

导读: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变化将深刻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环境。例如,人民币与美元的利率及汇率动态可能改变相应计价货币的资产市场估值中枢。该领域在2015年12月份的变化达到了空前密集的程度。这对于2016年的投资决策的含义似乎不同寻常,值得高度关注和深刻理解。



临近2015年末,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变化层出不穷。这很有可能对未来的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自从12月1日起至今,该领域紧锣密鼓的政策进展似乎也暗示着可能确实存在无形的、不断加强的国际角力。与以往不同的信号是,这种国际角力未必继续代表着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分化,而是暂时表现出让人意外的趋同特征。接下来我们不妨逐个介绍这些重要且可能影响深远的变化事件及动态。


最重要的进展莫过于人民币的国际化。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的货币篮子,份额位列美元和欧元之后。这是近30年以来SDR货币篮子结构的首次改变。该事件对于促成人民币及资产在更大范围地被国外部门所接受打通了关口要塞。在这种战略意义上,无论如何去高度评价似乎都不为过。虽然它还不能代表人民币作为国际交易及储备货币的短期实质性进展,仅被很多人认为具有象征意义,但是通关要塞被打通之后可能会别有洞天。近年来,中国央行对于推进人民币的国际运用不遗余力,主要行动见诸于国内外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国际合作试点境外人民币债券发行以及扩大境外投资者的人民币资产投资范围及额度等。与自我不断积累信用的发展道路相比,加入SDR后运用IMF背书及增信,可以更大自由度地实现人民币的国际交易以及促进人民资产成为国际储备资产。从中国经济与金融部门“走出去”的大局角度理解,这种进展也有非凡意义。它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及国内产能输出创造了国际货币及金融体制上的便利。


12月18日,美国国会又通过了IMF在2010年11月份达成的份额与治理改革方案。根据该方案的安排,中国的基金份额升至6.4%,排名则升至第三位。在拖延数年之后,该方案重启生效的时间点延续了从中国牵头创建以亚投行为代表的多边国际金融机构到人民币加入SDR以来的快节奏进展。中国在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治理、提高话语权方面正处于加速进程中。



其次是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脱钩,提高了人民币汇率及利率政策的自主性。中国央行在2015年8月11日的“811汇改”曾经让国际货币与金融市场惊慌失措。当时志在放开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管制,促进市场化形成机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一次性贬值之后,官方多次申明人民币不存在长期贬值基础。到了12月11日,外汇交易中心又推出了自主编制的人民币汇率指数,作为未来的汇率管理调控的目标。这被认为是人民币与美元脱钩的重要标志。从汇率指数来看,过去两年多来曾有20%以上的人民币升值空间。在美元升值背景下,维护人民币汇率指数稳定,必然需要放弃盯住美元的目标,允许适当贬值。因此,当月上中旬连续十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出现了新一波贬值,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增强汇率弹性之后,人民币与非美货币之间的汇率也容易实现合理调整,也有利于进一步缓释外部市场风险。


最后是美联储加息与美欧地区货币政策及前瞻指引意外表现出趋同特征。近年来,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加息行动早已箭在弦上,而欧洲复苏艰难货币政策将继续宽松,构成典型的政策分化特征。然而,在美联储最终在12月加息之前,欧元区央行却意外表达对未来经济的乐观预期,使得货币宽松政策大大低于市场预期。欧央行的行动及态度可能将会影响到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的选择,使得经济体之间货币政策分化及其造成的金融市场动荡提前终结。当然,货币政策趋同性收紧进程及其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